谨以此站献给所有默默耕耘、磨砺心智、一生坚守的朋友。
手机阅读:给得了内容,给不了气质
2021-11-05 23:49 分类:经典网文 阅读:52655

  手机阅读越来越流行,

  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好碎片时间。

  但手机阅读固有的特点及缺陷,

  却难以吸引我们进行深度阅读,

  改变我们的气质。

  ——小编按

  阅读在于改变气质

  曾国藩给他儿子曾纪泽写信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不仅曾国藩,历来圣贤大儒都极力提倡阅读,并言:阅读可以改变气质。甚至是,唯有改变气质了的阅读,才算是真正的阅读。

  宋朝大儒程伊川在《近思录》中谈到读《论语》: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台湾著名学者哲学家朱高正先生这样解释:读《论语》,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你读了《论语》之后还是原来那个人,表示你没有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

  这也就是说,如果真正读懂了《论语》,不仅是语句、文法,连同思想、体系、义理、精神内核一并读懂,与作者血肉互通、骨脉相系。

  自然会在为人处世,待事待物上发生显著的变化,而其风貌、谈吐也会不同以往,这即代表气质发生了变化。

  宋代名儒张载也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阅读当然可以获取信息,获得知识。但最终达到气质的变化,这才是阅读之重。

  气质变化的关键在于深度阅读

  真正的深度阅读绝不是停留在文字、语句、信息层面;而是由文字到作者,由思想到灵魂,整个体系摄入,洞悉作者深埋心底的鬼火,和通向光明的门缝。拿文字做铁楸,深挖人性,由皮肉,至骨髓,酣畅淋漓,如痴如醉。

  气质之变等于性情之变,是脱胎换骨之大变。这样的变化,一定要深度阅读才能完成,手与纸触,眼与文触,自己与作者对话,灵魂相触,砥砺琢磨。

  钱穆先生在香港苏浙公学演讲时谈论读书,首先强调读书不能求快,心态要摆好:“读书时要庄重,静心凝神,否则走马观花,等于白读。”

  其次强调,书要深读,一遍又一遍地读:“书要看一流的,一遍又一遍读。与其十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十遍。”

  尤其是像《论语》。《孟子》这样历经千年依然存有价值的书籍,更是如此:“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

  只有这样的深度阅读,才会真正让书中的思想,让作者的灵魂透过文字、透过纸张进入自己的躯体,进入自己的血脉,融为一体,有若新生。如此,才算是气质之变。

  纸质阅读更有助于改变气质

  相比于手机阅读,纸质阅读更有助于改变气质

  因为纸质书籍更能让人进行深度阅读。

  我曾问一个爱看书的朋友:“你买这么多书,为什么不用手机阅读呢?方便而且便宜。”

  他说:“我偶尔也会进行手机阅读,但是当我真正想要看一本书,想要深入了解作者,与之促膝长谈时,我会买一本书,专门抽出时间来进行仔细而深入的阅读。”

  我再问:“难道手机就不能进行深入阅读吗?”

  他笑了笑:“当然可以,但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手机阅读本质上是碎片化阅读,用以填满生活的间隙,利用好碎片化时间,绝大多数人会在等公交、上厕所、坐地铁的时候拿出手机。所看内容也多是资讯短文。

  很少会有人用手机看《理想国》、《论语》之类的名著。而往往,这些历经千年风尘,依旧举世公认推崇的书籍才能真正带来价值,才是真正的思想沃土。

  并非手机没有这种阅读功能,你分分钟就能下载一部《理想国》过来看。但是手机阅读的一些固有特点注定了手机只适合快速阅读,而不适合精思细读。

  手机里资源无限,诱惑太多,小说、韩剧、娱乐节目、催泪电影、岛国工作片应有尽有, 缺心眼啊?用手机去看《理想国》?

  就算你在手机里下载了一部《理想国》,当你在手机上看书的时候,你会屏蔽一切信息吗?如果有微信、QQ、电话资讯过来的时候,你会点开吗?如果UC、头条给你发了一条喜欢明星的资讯,你会点开吗?

  当然会,万一领导有事找我呢,万一喜欢的男生跟我表白了呢,万一买的股票突然暴涨了呢,万一宋仲基又拍新剧了呢。

  手机阅读难以保证阅读连续性,而且,跟重要的是,手机阅读无法营造深度阅读的氛围和体验。

  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古人说,天下乐事莫过于读书,跟谈恋爱一样美好。

  约会时,你会选择一家安然静谧的咖啡馆,点上两杯咖啡,香味飘出来,阳光洒进来,两人坐下来,窃窃私语,情义缱绻。

  而手机阅读常常发生于公交站、地铁中、甚至于厕所间,这显然不是个阅读的好地方。

  当然,你也可以专门找一个安静的场所,拿出手机进行阅读。

  但科学研究表明,具体而形象的器物,往往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做一件事情时,倘参与器官越多,则体验会愈加深刻美妙。

  也许数千年来,纸质阅读已经深入我们的生命,书本的墨香、纸张的纤薄、翻页时的哗啦碎响已经和人骨脉相连,血肉相系;

  也许我们指尖的神经末梢更爱有细微粗糙触感的纸张,而不是明亮光滑的手机屏幕。

  也许我们不仅希望可以看到文字,更希望能够触摸、感知;有了温度,才会有深度。

  捧起一本书,读起来吧

  钱穆说,书要读大部头的,要读经过历史检验的;

  现在也有人说,阅读要跳出舒适区。那些读起来让你有些吃力、有些难懂的书籍才能真正让你上坡,站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但是人的大脑是美好与邪恶的渊薮,天主教教义中历数人类七宗罪,其中有贪婪、怠惰、好色。

  很多人意志并不那么坚定,一旦诱惑送到眼前,就会摇摆不定。对于他们来说,给了自由,反而会更没自由;给了选择,反而会没了选择。

  手机阅读即是如此,面对的诱惑干扰太多了,很多内容即是看过便忘,何谈深度阅读,更遑论改变气质。

  纸质阅读则相较而言是一种更简单纯粹的阅读方式,没那么多干扰,没那么多诱惑。

  关上手机,专门抽出一个下午或者晚上,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只有文字,只有你;书摊开,心门打开,透过纸张,是作者的灵魂深处,就这么无遮无拦地向你敞开。

  初读之后再重读,重读之后复重读,最后,书读旧了,时间走了,你也变了——变得更好,更优雅,更明理,更达观。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抵就是这样修炼而成的。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只提供存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