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花多少力气在爱自己上,就有人花多少力气来爱你,很多在我们看来活得潇洒的女人无一不是会取悦自己的人。
用妈妈的话说,一不留神,妹妹就长大了。
相较于我从小的多病多灾,妹妹真的没让爸妈怎么操心就长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又在合适的年纪结婚生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龄未婚的我的压力。
但如此懂事的妹妹却并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宠爱,相反,也许是太懂事了,大人们都习惯性地忽略了这个永远不会惹麻烦的小孩。
在生妹妹时,爸爸和奶奶都希望是个男孩,但事与愿违。尽管小时候的妹妹胖乎乎的非常可爱,但也敲不破重男轻女这顶玻璃罩。
也许,小小的人儿也能感知到自己的处境,并有一套生存法则。妹妹从小就爱察言观色,懂得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作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上的释义是指,有那么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养育人需要你去小心取悦,以努力让自己在相对安全和被关注的空间中成长,那么很可能你下意识地就会成为一个讨好者。
当我把这段话读给长大了的妹妹听时,她的眼圈红了。妹妹是个不管在哪里都有好人缘的姑娘,邻居喜欢她,同学和同事喜欢她。
她尽力把每件事都做得周到缜密,她努力照顾到身边每个人的情绪。她从不跟人起争执,宁可自己吃亏也绝不亏待别人。
用赵本山在《一代宗师》里的话来说,妹妹一直让自己活得“有里有面儿”。但我们谁都没有去想过,这么体贴的妹妹是开心的吗?以及,她所需要的体贴在哪里?
当讨好成为一种习惯,或是内化为潜意识中的处事方式时,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存在。讨好别人早已内化成了我们做人的准则,更会因为备受称赞而愈加稳固。
但当我看到妹妹的眼泪时,我才发现,那些被丢掉的情绪其实并没有走远,它们躲在角落里,寻到机会就要大干一场。
“讨好别人和取悦自己并非事物的两极非此即彼,但如果排优先级的话,我希望把取悦自己排在第一位。”这是我看到妹妹的眼泪时跟她说的话。
讨好别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会有意无意地讨好老板,因为这样也许更便于升职加薪;
我们也会讨好客户,因为这样事情会进展得更加顺利;
我们甚至会讨好自己的朋友和爱人,因为我们希望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份回报可能是爱,也可能是帮助。
只不过通过讨好这条梯子爬上去看到的风景再美也不会是更好的自己。
终点是由出发点决定的,很多事情在开始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结果。而讨好别人永远到不了“更好的自己”这一站。相反,接受自己,取悦自己,才有机会实现最美的自己。
很多在我们看来活得潇洒的女人无一不是会取悦自己的人,不管是王菲,还是刘晓庆。
每一段爱情,王菲更看中的都是自己的感受,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对于旁人的指摘只一句“关你屁事”就足够。只有尊重自己的感受,才会有敢爱敢恨的勇气。
也因为做的每件事都是“我愿意”,所以才无怨无悔,担得起任何后果,不会有怨妇相。取悦自己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做法。
曾经的“单身女王”刘若英说,绝不能因为单身就放弃取悦自己,所以她永远知道最好吃的“一人食”在哪里,知道最让自己开心的风景在何方。
取悦自己有很多种方式,买喜欢的衣服和化妆品让自己变漂亮是一种。
朋友小微最近就在疯狂购物,她是我们中间出了名的不用任何化妆品的姑娘,甚至连最基本的护肤品都不用,每天顶着高原红的脸蛋来上班。
但最近却买了一套名牌护肤品和一堆的彩妆。对于自己的变化,她是这么解释的:“我从现在开始爱自己不晚吧?”
阅读、看戏,跟喜欢的朋友小聚,任何一种让自己的内心更丰盈的方式都是对自己的取悦。
最近有一个朋友一直在收集地铁阅读的照片,并会定期分享到朋友圈,每次看到低头专注看书的姑娘都觉得好美。
那是一种并非指向容貌的美,而是读书的姑娘周身散发出来的专注气质。爱己者,才能人恒爱之。
燕虽然有男友,但也常常一个人去逛书店、看电影。很多朋友都表示看不懂她的恋爱,明明有男友却还要单独行动。
她说,她跟男友又不是连体婴儿,就算需要宠溺对方,但更需要取悦自己,遇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但男友表示没兴趣时,一个人去看也很自然。
燕说,你花多少力气在爱自己上,就有人花多少力气来爱你。
适当地放下一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放手一些对别人的索取,多花一些心思在取悦自己上,你的收获会比讨好别人和要求别人来得多得多。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