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站献给所有默默耕耘、磨砺心智、一生坚守的朋友。
尹明善:47岁创业的亿万富翁(二)_励志人物
2021-10-20 09:47 分类:励志人物 阅读:54362

  尹明善:47岁创业的亿万富翁(二)
  
  坎坷人生,艰难困苦,是否反而玉其晚成?
  
  在尹明善于47岁起步创业之前,在他掘到了事业的第一桶金之前,他的人生轨迹中,又有些什么与事业成功有关的内容呢?
  
  他曾对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采访时诉说:早在五十年前,我就开始了自己最初的商旅生涯。
  
  尹明善生在重庆涪陵乡下的一个小地主家。1950年,12岁的他和50多岁的小脚母亲,便被运动到荒山顶上一间被弃用的茅草屋,仅凭一块薄地,几个锅碗,生存甚为艰难。
  
  体力不足以种田出粮,只能靠智力养家糊口,他决定做生意:从一个好心人手里借了五角钱,步行到城里把钱批发成针,再回到乡下沿村叫卖。每天五角钱的针能卖一块多钱,每天赚得的钱,买够米后就存起来作流动资本。几个月后,他就富裕得拥有了好几块钱。
  
  尹明善说:最值得记住的就是,通过卖针,我居然懂得了今天所说的资金调用及拆借。
  
  我是在乡下卖掉针,获得资金,再到重庆进货;有一个相识的年轻人卖鸡蛋,是先在乡下拿钱收购鸡蛋,然后运到重庆卖掉。我主动找他商量,讲融资的办法:我们两人的资金可以合在一起用,我在乡下卖针卖得的每一分钱都交给你去买鸡蛋,你可以多几块钱多收购一些鸡蛋;到重庆你卖掉鸡蛋后把钱交给我,我就可以多购进一些针头线脑。现在看来,这其实是非常成功的资本运作,而我当时只有12岁。
  
  12岁的孩子不得不做生意,与其说是尹明善的聪明能干,还不如说是尹明善少年时代的艰辛困苦。虽然,当时的磨难,并不一定就是能构成今天辉煌的必然前提;但,已成为了穷人的孩子的尹明善,早早便不得不为生计着急奔波的经历,却无疑为他后来的大器晚成锻造了不可缺少的素质。
  
  生意做了一年多,赚了十几块钱。他把钱都给了母亲,赤手空拳地到重庆求学读书。
  
  他考上公立中学,并因成绩优异而获得了助学金。
  
  命运首次翻手将他托起。一入课堂,他就成了这里最出类拔萃的学生。学习成绩扶摇直上,入校不久就能倒背整本地理课本;高一第一学期解完了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题;高一下半期自修完大学数学专业的课本;高中二年级,解答出当时中国数学界一些顶尖难题。
  
  为了全面发展,他还刻意在其它方面下功夫。中学时就能在报上发表文章;自学音乐、作曲,写了很多为同学称道的曲子;酷爱体育理论,对排兵布阵有天然兴趣;18岁,成为重庆一中女子篮球教练,率领球队比赛一举夺冠。
  
  正当他稍有得意之时,命运却又覆手将他打翻
  
  1958年春天反右复查,高中三年级的他,因被揭发有右派言论而被踢出学校;1961年上升为反革命,发配到塑料厂监督劳动。从此,历经20多年牛鬼蛇神的日子,朋友反目,恋人断交,进步年年无望,运动场场有份。政治上有问题的人大家敬而远之,他也自甘戚戚,天天在书本里埋藏。(励志名言  www.90yd.cn)大凡一个人经历了20多年的压抑,稍一松懈,他的一切就可能很快过期。但尹明善却实实在在地看了20多年的书,久而久之,甚至养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陶醉在学习的过程中,而并不奢望读书肯定能有一个最后的结果。
  
  1979年,命运终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也落实了政策。一位官员向他宣布平反决定时说:尹明善,你还年轻,你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当时,尹明善想:是的,我还年轻!姜子牙八十一岁出山,我今年四十一岁,一切都并不算晚。
  
  虽然,1986年他到长沙时,曾不无羡慕过那些远比他年轻的同行,曾发出过老了的叹息,但是,实际在他尹明善的内心本质里,则永远没有老了的观念。既然姜子牙八十一岁还能出山,四十多岁,五十多岁,六十多岁,对一个欲干一番事业的人,又怎么不是年轻呢?!
  
  是呀!对比姜子牙八十一岁还能出山那标杆,的确,只要你想干,能动手干,一切年龄都并不为晚,你总能干出些什么的。
  
  掘获第一桶金后的睿智随着政策的落实,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头,不久,尹明善当了重庆电视大学英语教师;1982年,重庆出版社恢复,他前往应聘,又成为一名编辑。
  
  两年之后,重庆外办下属一个涉外公司出现亏损,数十万的窟窿想找个能人去填上。市外办副主任是尹明善的朋友,看老尹平时交谈头头是道,认定他是经商之材,调去出任法人代表。尹明善没有辜负他,一年多之后,亏损填平,账上赢利数十万。
  
  公司正准备大发展,他却向他的朋友递了辞职报告。
  
  因为,曾有过的朦胧理想,在清晰的现实面前,冲动与焦虑都很强烈,年龄紧迫感和社会变革的轰鸣声,使他在期待中,始终不断在寻找能使他大显身手的舞台。此时,他已认定,改革开放的形势不可逆转,如果别人不能给你理想中的舞台,何不自己去创造一个舞台?
  
  1985年底,他离开涉外公司,正式下海,创办了重庆职业教育书社,成为重庆市最早的民营二渠道书商。半年之后,他编辑发行的第一套书《中学生一角钱丛书》,总发行量突破千万册大关,每本能赚一分钱。书商尹明善一炮而红,而且红遍了大江南北。
  
  到1989年,他已经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民营二渠道书商。因为太顺,所以,他反而开始反思:这个行业尽管在全国正烽火连天,活跃异常,但也已是一眼见底。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它注定将是一个做不大的行业。他决定关门,退出书刊发行行业。
  
  如果说,少年时代的艰苦生活,显露了尹明善聪慧能干的质素;青年时期的政治磨难,衬托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意志;那么,尹明善在1989年书刊发行经营尚处在红火之中,却能够断然退出,而另寻商机再择新业,则就充分展示了他那非凡独到战略眼光与敢作敢为的大将风度。
  
  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刊发行行业状况的人,是难于充分认识到尹明善在1989年主动从书刊行业撤退、而重择商机举措之非凡意义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尹明善在1989年的书业大撤退,也就肯定不会有他今天的宏大事业,也更谈不上他能跻身于《福布斯》中国巨富排行榜等等一系列令人嘱目的辉煌。
  
  这样的评价与判断,是不是有些片面?是不过于牵强?
  
  然而,近二十年来的中国书刊发行业发展进程事实,却充分有力地支持了这个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刊发行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体制上的原因,改革的触角在书刊出版产业领域中,相对于其他产业(商业、服务业、工业等),其进程与力度,却始终处于缓慢速度与滞后水平状态。致使计划经济的模式与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仍在决定着出版产业的主要运行内容;政企不分、政企一体的状况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并主宰着出版企业与国有新华书店系统的经营方针。因而,民营书刊企业的发展,则仍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一系列限制性政策或公开或隐性的制约,而始终尚未能产生出一个象其他产业那样公平竞争的巨大的自由成长空间。
  
  这种改革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也就必然制约民营书刊发行企业迅速攀越事业项峰的可能。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只提供存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