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人向我抱怨,身边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感觉很压抑。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我把得到的答案做了个归类,前三名分别是“相互没有太多目的性”、“能够在相互需要的时候提供(据说,大多是精神上的)帮助”、“可以推心置腹”。
嗯,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朋友”,那他/她们的交往模式应该还停留在幼儿时期。
- 01 -
先吐槽一下“没有目的性”和“能够在相互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这两个标准。
明眼人应该已经发现了,这两个标准本身就是矛盾的——如果后者还不叫目的性,那什么叫目的性?
当然,一定会有人辩解说,这里的“目的”特指物质上的目的。好吧,既然如此,我们再说说物质的问题。
社会上有种论调,说同学会这种东西正在变质。本来只谈纯粹的同学之情,现在却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充满了商业合作。
很显然,这种论调把同学情谊和物质利益给对立起来了。我倒是觉得,正是因为有着同学之间的友谊做基础,才促使他们能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当年你们只谈友情,是因为除此以外你们一无所有;而现在,你加不进那些小圈子,不是因为他们和你的同学情谊淡了,而是因为你没什么商业价值,所以同学情谊起不了更多的作用。
- 02 -
再来看看“推心置腹”这个属性。
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没有可以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就会感觉很累呢?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人类本能地需要能够倾诉所有秘密和心情的对象。
这个说法并不正确,人类本能地需要的只是社会支持,并不是推心置腹的朋友。
可能是各种文学作品让我们产生了误解,觉得“能够推心置腹的朋友”是幸福生活必需的一部分。结果感到疲惫的时候,就会归咎于没有知心朋友。
但实际上,“知心朋友”只是传说中的存在,遇到了是我们的幸运,找不到才是常态。
感觉心累,完全可以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这些家伙平时装得太累了。
很多人都太重视人际关系了,重视到可以为了维护一段人际关系去牺牲自己的感受。
我们伪装自己,把自己的感受埋在心底,为了维护所谓的社会关系去消耗精神力去说些违心的话,无法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这才是心累的真正原因。
如果我们都能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感受、诚实地面对别人,根本就不会这么累。
比如我一直以来都没什么秘密,也会明确地表达对某人的善意和恶意。这确实会冒着破坏人际关系的风险,也会让我损失一些经济利益,但比起让自己憋出心理问题,这个代价还是很上算的。
当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也会尽量把话说得好听一些来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比如把“你很愚蠢”改成“你的想法很有趣”,或是把“这个想法是错的”改成“以前也有人这么想过”。但不管怎么改变,底线都是能让对方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的原则和态度。
不喜欢我的态度?那真遗憾,看来我们当不了朋友,下一位。
- 03 -
大家应该看出来了,我真的不是很珍惜那样的“友情”。
原因之一或许是我的朋友很多,不会有那么大的得失心。
有些人觉得生活中根本没朋友,可能是因为他们把“朋友”这个身份的门槛定得很高,甚至只要看到一点瑕疵,就觉得这人不可深交。
这样的人活该没朋友。
我们的经历越丰富,就越了解自己、知道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从结果上来说,对朋友的要求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低。
放低标准,就是给自己更多空间。这不仅不会降低生活品质,反而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期待和心理负担。
最后,我再送给大家一个良心建议:永远不要期待友情是永恒的。
如果你还在不断成长,就要有不停更新朋友圈的觉悟。不管现在多志同道合,也不能保证未来你们的想法一致。
十年前,我身边的人都劝我不要太过特立独行;今天,当我和我的朋友们听到“你真是个异类”的时候,都会觉得对方是在夸自己某些与众不同的优点。
十年前,我们听说某朋友开始做生意,第一反应是“有没有优惠”;今天,我们看到朋友做生意,第一反应是“有没有办法先支持一下”。
并不是谁对谁错,只是大家的生活常识变得不太一样了。你活得自由奔放无拘无束,他追求生活安定娶妻生子,待在一起谁也看不惯谁。
面对淡去的友情,过去的朋友往往会说,你变了。
而我想说,你真是一点也没变。
小编想说:嗯,朋友就像钞票,有真也有假!看这篇文章时你想到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