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芳芳,有房有车,高白美,年过35,待字闺中。天天张罗着我们给她找对象,我们也在卖男孩的道路上一直加班加点,策马飞扬。她要求很具体,40以下,初婚,有房有车,身高180,最好是从事理科工作的,要会做饭。某日,我们终于网罗基金男一枚,通过严格检测都达标,欢天喜地地送了过去,恨不得直接圆房。
次日问感觉如何,闺蜜说:“感觉不错,人也温和……但还是算了。”
我都要怒了,努力平静口吻:“为啥呀?”
回答:“他有点喜欢抖脚。”
还有一对朋友,恋爱都谈了四年多,临到婚礼筹备阶段,分手了。我们一猜就中,果然是婚礼细节没有谈拢。女孩妈妈苦口婆心地说:“你现在想清楚了,你不是要一个婚礼,是要一种生活品质。最爱你的时候都没有卡地亚钻戒,该当女皇的时候都没当,一辈子的女仆一眼可见。”
一帮朋友没一个能说出句反驳的话,女孩哭得伤心,我们面面相觑。
2.
越了解世界,越懂得自己,要求越精确狭义;果酱面包和心灵鸡汤越来越难以平衡,承担的风险倒是越来越高;社会参与的建议越来越吵,选择越多却让人越无措。现代爱情,到底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或者是更加不幸?
这真是个值得想一想的问题。
悲观阵营的人认为婚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不断攀升的离婚率显示出道德败坏和责任感缺失;但乐观阵营的人持相反观点,离婚率攀升,恰好说明婚姻制度正在向更加尊重个体发展,婚姻像上世纪那样饱受禁锢才是悲哀。
不管怎样,婚姻关系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管娱乐节目风起云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依然稳坐中国收视率第一的交椅;电视剧充斥的主题关键词逃不开婆媳关系、老少恋、剩女、离婚;法制节目越来越倾向于家庭调停节目。
现代婚姻,人们对它寄予巨大的热情和期待,在一点挫折之后,产生的失望又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
看过一篇美国婚姻发展史的文章,美国婚姻历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850年左右的“制度化婚姻”,个体农户是最普遍的家庭形式,人们对婚姻的主要需求围绕着“吃、住、免受暴力侵害”;
1850年开始,男性越来越多出去打工,社会分工差别扩大,在足够的基础和条件后,人们追求“友伴式婚姻”;
1965年左右到现在,婚姻的制度色彩在淡去,美国人日益重视婚姻中的“探索、尊重和个人成长”,婚姻变成“自我表达阶段”。
所以,当我们喊出“我不一定要结婚,但我要因为你,成为更好的人”这句话的时候,只是在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这没什么不好,但问题是,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一开始就认定的完美”,还是“携手探索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又激动人心的漫长一生?”
3.
BBC一个导演,用40多年的时间,追踪了不同阶层的10个家庭,拍摄了著名的纪录片《56UP》。他得出的结论是,中产阶级那种看似乏味的婚姻反而带给人最长久的幸福感,这样的婚姻,往往伴随一个平凡的开头——门当户对,受教育程度统一,彼此从好感一起经历,基于共同的价值观而结合。
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获得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
这种问题永远有相反的答案,很大程度取决于各人对幸福的定义。但他认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可知”。
2015年一部电影,《歌曲改编人生》(又叫《纽约之再次出发》),讲述了格雷塔(凯拉·奈特莉 饰)不顾一切跟着成为摇滚巨星的男友来到纽约实现他们的梦,最终她被放弃了。困顿中遇到潦倒的前金牌制作人丹(马克·鲁法洛饰),发掘她的音乐才华,赋予这段岁月意义。
电影结束,格雷塔和丹并没有在一起,这段旅程使得丹重新审视了婚姻的意义,放下妻子多年前出轨的芥蒂。当我忍不住站在丹的视角把人生再看一遍的时候,我几多唏嘘。
是什么使得他可以在一段有瑕疵的婚姻中,怀着隐忍坚持20年之久?面对诱惑,不以放纵解决问题?
因为他懂得风情,但他更懂得爱。他很清楚,婚姻的真相是,进可解衣扣,退可懂人心。
我们只知道羡慕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也要研究他们为家庭生活的传承保持的特质——愿意共同探讨和修正的意愿、韧性、等待的智慧以及宽容。
4.
芳芳还是频频相亲,继续总不如意,甚至开始没有一个人能让她有继续聊下去的愿望。某日出门办事,外面突然大雨,遇到了很久之前的一个相亲男。
用她的原话描述,这个相亲男见完之后都想不起穿什么衣服,还谈什么心动?
彼此有些尴尬,但又不能不说话。哪儿也去不了,天色又晚,就钻进边上一家韩国烤肉店,边吃边随便聊。相亲男说起了对她的印象不好,因为他讨厌优越感太强的女人;芳芳也不甘示弱,说没见过哪个男人第一次吃饭就要AA。
他们从坦白对对方的感受开始,聊到共同的海外求学经历,吐槽北京的雾霾和公司的国人规则,以及逼婚的爸妈……玻璃窗上是白茫茫的雾气,他们一边假装大口喝酒(实际只是很小口地抿),一边谈着各自得意失意……
闺蜜说,那天晚上,不仅仅是对他刮目相看,对之前相亲心态的反思,也渐渐深化而明确起来。
人生苦短,在虚度三十多年后,我越来越发现,多给对方一点机会,就是多给自己一点机会。对万事万物都保有某种宽容和松弛,才是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里,最好的治愈。
放下要求,放下戒备,在感情里,就追求感情本身。我们罗列了太多的条件,说到底,也是要找到一个闭上眼依然清晰可见的人。
身体的,物质的,外在的、社会的,赤裸身体带来刺激快感,但终比不上灵魂坦白时候得到的精神高潮;白天你PO在微信里,给你带来三百个zan的钻戒,也比不上深夜你噩梦惊醒时刻拥抱你的双手。在婚姻里,能够随心所欲地描述内心感受,并能得到呼应,已经是最纯净又最丰富的回馈。
在要求他人之前,我们应该先要求自己,感情到底是伟大的成功,还是巨大的失望,不仅仅取决于对方,还取决于你在这段关系里有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耐心和信心。
所有的路都是必经之路,而我走到今天,不是为了跟你走一段,而是陪你走下去。所以,不用追求开端多美好,结局不潦倒,才是一种幸庆。